过去10年中,随着新建、扩建大炼化项目的相继上马,国内炼化产能骤增。目前炼化产能pk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已公布、在建和拟建、计划“十四五”末投产的乙烯产能仍超过3000万吨/年。传统赛道已经变得拥挤不堪,炼化巨头们又扎堆涌入了新赛道。
拥挤的传统赛道
随着恒力石化、浙石化、盛虹石化等为代表的新型炼化一体化炼厂崛起,我国炼化一体化总产能达7600万吨/年。2023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总能力为94885万吨/年,仍是全球第一产能大国。据报道,2023年全球乙烯产能新增规模突破870万吨/年,总产能达2.28亿吨/年。新增产能超80%来自亚洲,20%左右来自印度、美国。2023年,我国乙烯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年。2023年广东石化120万吨/年、海南炼化1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装置于2月相继投产,浙江兴兴新能源100万吨/年轻烃裂解装置于5月建成投产,劲海化工44.8万吨/年石脑油裂解装置于二季度投产。新增产能中,民营企业为打通上游产业链纷纷建设乙烯项目;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减油增化”战略,向下游延伸。
1.乙烯产能增速放缓
据中石油经研院发布的《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23年国内乙烯产能扩张进入间歇期,新增产能大幅放缓。2023年国内乙烯新增242.3万吨/年产能,远低于过去4年平均水平(605万吨/年),是2019年以来产能增长最少的一年。2024年国内乙烯新增产能继续下降,产能快速上升势头暂止。预计2024年国内乙烯新增产能320万吨/年,乙烯总产能达到5515万吨/年。2025年乙烯将迎来新一轮以央企为主体的产能投放大潮。新增产能中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的炼化一体化改造和扩建乙烯项目为主,民营企业将有所放缓。
2.2023年成为丙烯工业有史以来扩能最多的一年
2023年我国丙烯新增产能729万吨/年,共计13家企业,是丙烯工业有史以来扩能最大的一年,总产能达6334万吨/年,稳居全球第一。丙烯装置综合开工率仅为76%,同比继续下滑4个百分点至历史最低水平。2025—2027年,丙烯迎来新一轮民企为主的产能投放大潮。供大于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也表示,“化解产能过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我国石化产业就只能长期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在产能过剩的漩涡里消耗。”
“新三样”赛道上的炼化选手
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电动汽车领域,除了锂电池外,轻量化、阻燃、内饰降噪性能,以及由于汽车智慧化升级带来的可视化设备的应用,拉动了相关化工新材料的需求。
锂电材料位于锂电产业链中游。其四大核心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其他辅材主要包括复合铜箔、结构件等。在锂电池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占比接近75%。
光伏胶膜的生产通常以树脂(eva、poe)为主体材料,通过添加交联剂、增稠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经熔融挤出、流延成膜得到成品。光伏胶膜主要分为eva胶膜、poe胶膜、epe胶膜等。
“新三样”对于相关化工产品需求增长,吸引了炼化企业的目光。
中国石油:
2023年,中国石油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初步形成以地热、氢能、风光电和ccus等“六大基地”和“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布局。2024年 1月22日,中石油天津大港油田集团1mw/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简称大港油田储能项目)通过验收,实现并网送电,标志着钠电池储能系统在中石油的规模化使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23年7月,中石油大庆石化宣布,poe试验装置已打通生产全流程。公司延伸以乙烯和碳四为主线的产业链体系,发展以高碳α-烯烃、poe、高压聚乙烯为重点的新材料体系,全面支撑炼油转型和化工产品升级。poe试验装置是中石油首套千吨级高端弹性体试验装置,打破了国外在聚烯烃弹性体生产技术领域的垄断。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工艺条件,摸索实验数据,为工业放大积累最准确的生产数据。
中国石化:
在光伏领域,2023年4月12日,中石化茂名分公司5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工业试验装置项目环境影响获批公示。项目总投资约99769万元,环保投资约183万元。新建1套5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工业试验装置、1个中间罐区及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等,其他供水、供热、供电等公辅、储运工程,以及火炬系统、废水处理与固废暂存等环保工程均依托化工厂区现有设施。
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已完成poe中试,预计2024年投产,产业集群预计2025年建成。
2023年10月30日,扬子石化乙烯技术升级重构及下游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00万吨/年乙烯、5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5万吨/年己烯-1、10万吨/年poe、5万吨/年聚乙烯蜡和10万吨/年辛烯-1等6套工艺装置。
在电池领域,2023年5月8日,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完成对山东彩客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彩客新材料)的投资交割,进一步拓展在锂电池上游原材料领域的布局。2023年11月20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表示,电池软包用流延聚丙烯(cpp)薄膜专用料研发成功。目前该材料已通过3家工厂的材料性能评测,工业化生产cpp薄膜和铝塑膜3万余平方米,可形成软包铝塑膜整体凯发k8国际手机app的解决方案。
在汽车轻量化材料方面,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48k大丝束速碳纤维,2022年10月10日成功投产,新型汽车轻量化合成树脂、电动汽车论坛用的特种合成橡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卫星化学:
3月2日,浙江民营石化龙头企业卫星化学发布公告称,公司推出未来五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成果奖励超10亿元、技术领先盈利提成等研发创新激励措施。
根据卫星化学公布的《关于推动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专注研究c2与c3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聚焦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氢能及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低碳化、高端化发展。
作为轻烃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企业,卫星化学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重点研发与此相关的配套化学新材料,针对性开发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聚烯烃、聚乙烯弹性体材料;与锂离子蓄电池相关的隔膜、电极涂覆剂、电解液材料等;与太阳能电池相关的光伏胶膜材料(poe)、粘合剂、银浆、双氧水等产品。
1月23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度卫星化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人民币46亿~52亿元,同比增长48.00%~67.31%。
盛虹斯尔邦:
3月5日,盛虹斯尔邦石化ec/dmc装置成功产出优级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项目凭借国际领先技术和公司自有优质原料,生产高端电池级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ec/dmc),进一步延伸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同时也标志着盛虹“1 n”集群创新再一次取得新的突破。
ec/dmc是制造锂电池“血液”——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带动电池电解液溶剂需求量大幅上涨。采用ec/dmc电解液溶剂的锂电池,在安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低温下充放电性能也有显著提升,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电池级dmc对纯度要求极高,通常要求纯度在99.99%甚至99.999%以上,高工艺门槛也导致国内能够生产电池级dmc的企业屈指可数,市场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电池级溶剂需求将超180万吨,其中我国电池级溶剂需求量将达80万吨以上,复合增速超35%。
“新三样”过剩危机同样不容小觑
随着企业的扎堆涌入,“新三样”过剩的危机也已经到来。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的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约90%,电解液出货量占全球85%,锂电隔膜占全球市场80%。相关预测认为,如果任其无序扩能,到2025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的规划产能将是全球需求量的12倍。赣州中能实业董秘李涛表示,锂电赛道已烙上火红的“内卷”标签,从最初的“卷产能”到如今的“卷价格”。抱团取暖,携手过冬,已成众企业为应对“内卷”的自发之举、无择之行。
电动车和光伏行业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电动车行业的“价格战”贯穿全年,各大车企争相降价,增收不增利成为普遍现象。这不止局限于中国,目前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个别车企外,国内外大多数车企的电动汽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独领风骚的“新三样”能火多久?化工配套产业链需要密切关注新动向,不断调整业务方向,注重自主技术创新,培育自身的错位竞争优势,方可在大浪淘沙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