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政策推动, 汽车用再生塑料需求向好 -凯发k8国际手机app

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循环政策推动, 汽车用再生塑料需求向好
2024年10期 发行日期:2024-05-17
作者:■ 卓创资讯 石蓝 王垚力 宁慧

  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其保有量和报废量也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双碳”政策及各类鼓励使用再生塑料的法规出台后,再生市场必将开辟一片新的领域。当前已有不少聚合物公司和改性企业将目光瞄向了车用再生塑料,预计未来汽车用再生塑料需求向好。

汽车塑料需求持续增长

  近几年汽车行业内外需求皆呈稳中向好态势,销量和出口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亮眼。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升,汽车产业在新赛道上发展突飞猛进。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见图1),连续十五年雄踞全球第一大市场。在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家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以及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等政策的推动下,尤其在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自2021年以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5.83%、37.87%(见图2)。

  除了内需改善外,近五年汽车行业出口市场表现同样良好。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加,加之我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锂电池生产方面的成本优势,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持续上升。2023年,汽车累计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83%(见图3),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随着汽车行业逐渐转向轻量化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塑料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内饰和外饰部件,还涉及汽车引擎盖等多个部位。汽车塑料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提升美观度,并具备控制振动和噪音、保持车身温度等多种功能。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塑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循环政策助推,从需求端带动部分再生塑料使用量

  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汽车市场预期总体乐观,不仅会带动原生塑料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将带动再生塑料的需求。在汽车消费方面的一揽子政策或有效带动汽车需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今年政府陆续出台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旨在促进汽车消费,预计未来汽产销会有进一步增长。而在全球减碳降耗的大背景下,新概念汽车陆续提出主动使用再生塑料,将带动再生塑料在汽车上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去年7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报废车辆(end-of-life vehicles,elv)的法规提案,要求新车应包含至少25%的再生塑料(pcr)。目前已经有部分车企加入或计划加入再生塑料,比如起亚、奥迪、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这对国产汽车出口也是机遇和挑战,加上2025年是双碳政策落实的关键节点,也能推动车用再生料的发展。因此,汽车中添加再生塑料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再生塑料中,再生pp、再生pa/pc、再生abs等均可用于汽车零部件,如保险杠、仪表盘、方向盘、门内板等领域。其中再生pp下游需求结构向中高端注塑料延伸,主要集中在共聚料方面(见图4);再生pa/pc等工程塑料类主要集中在改性注塑领域(见图5);再生abs也多是改性后再用于制作汽车各零部件。

区域化带动明显

  我国再生塑料产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区域,近五年华东、华南占比持续增长,西北/西南/东北区域占比持续下降,其他区域变化不大。之所以占比较高,且长期呈现上涨趋势,主要因为华东、华南区域本身塑料制品厂集中,尤其在2018年环保督察后部分不合规制品厂被取缔,提高了华东、华南区域下游工厂的集约性。

  另外,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越来越多的终端品牌企业加大再生塑料的添加量,而该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从而带动区域消费占比提升(见图6)。而从国内汽车产业来看,同样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由于车用塑料对再生料产品性能要求较高,所以目前能够生产用于汽车的再生塑料及改性厂家也主要集中于此(见图7)。后期来看,华东、华南沿海地区依然是车用再生塑料消费主力区域,但该类区域下游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差异,下游消费区域占比或存一定变化,其中华东、华南区域凭借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消费占比或继续小幅增长。

  未来汽车产销量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而作为政策引导型行业,伴随着绿色循环理念的深入、“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预计再生塑料在汽车上有更大的应用空间,这对再生料塑料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再生塑料行业应深耕技术,保障高品质且稳定货源的供应,以及产业链客户在绿色低碳领域实现共赢等。

当前评论
网站地图